国家优秀教研成果资源展示服务平台

研究型审计科研信息平台建设路径探讨

发布时间:2022-04-09 12:03:05

自2020年以来,审计署党组提出聚焦主责主业,开展研究型审计,要求把研究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研究型审计是审计的本质要求,审计的职责决定了要深入研究审计对象,精准高效揭示问题。为助力开展研究型审计,近期,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对研究型审计科研信息平台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研究型审计对审计科研信息的需求,调研了我国高端智库和相关学术机构科研平台建设情况以及审计科研信息平台应用情况,研究提出研究型审计科研信息平台的建设路径,为提升审计科研信息服务审计实践能力、推动形成全国审计科研工作“一盘棋”提供参考。

研究型审计对科研信息的需求

研究型审计的实质是通过深入研究做到知己知彼,更加精准地揭示问题,提高审计成效。目前开展研究型审计还存在信息利用不足等问题,如可以公开的审计对象信息量少、专家的观点掌握不够、对相关政策和改革前沿了解不足等,造成在具体审计实施中,还不能做到“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的贯通。因此,研究型审计需要多方面的信息渠道进行支撑。除了审计对象和有关监管部门提供的内部信息外,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日益普遍应用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挖掘利用公开数据信息资源,研究形成高质量的信息成果,助力审计更加精准揭示问题,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成为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实践问题。

公开数据信息具有涉及面广、数据量大、更新速度快、采集渠道畅通等特点。按审计专题及时采集分析公开数据信息,可以为建立健全审计对象资料库、助力审计项目立项论证研究、辅助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对象信息跟踪挖掘、服务审计项目后评价等提供信息支撑,是开展研究型审计必不可少的信息渠道。但是,公开数据信息还具有价值密度低、挖掘利用技术门槛高等特点,审计人员个人及时跟踪审计对象等公开数据信息面临技术难度大、占用时间多、积极性不高等难题,需要相关信息平台进行支撑。为此,建设具有研究性质的审计科研信息平台,为审计所需公开数据信息的挖掘使用提供稳定的技术保障支撑,是重要的现实选择。

我国高端智库和相关学术机构科研平台建设应用情况

(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创建于1998年3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策研究成果多,其文献数据库以中心研究人员自主研究成果或中心主办刊物发表成果为主,包括专题聚焦、专家解析、研究报告等;二是监测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包括宏观专题、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世界经济数据等;三是按专题开设特色数据库,包括世界经济与金融信息平台、“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经济·管理案例库、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库、文化产业数据库、国际贸易研究与决策支持系统、数字经济发展观察与监测平台、全球绿色金融大数据平台、企业大数据平台、乡村振兴大数据画像平台等。此外还设有专家数据库,目前暂未开通。该平台以服务各级政府政策研究和决策支撑为主,信息内容以内部研究课题或报告为主,尚无针对审计业务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专题。

(二)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平台

(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开发建设,2013 年上线开通,是国内最大的公益性社会科学精品期刊数据库,收录精品学术期刊2000多种,论文超过1000万篇,以及超过101万位学者、2.1万家研究机构相关信息。该数据库仅提供论文检索和期刊导航、免费在线阅读和全文下载等功能,在审计领域应用面临知识挖掘分析功能缺乏的问题。

(四)中国经济信息网信息资源库

中国经济信息网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直属单位国家信息中心联合部委信息中心和省区市信息中心共同建设的全国性经济信息网络,于1996年开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经济数据全,包括统计数据库、产业数据库、世界经济月度库、经济论文库、法律法规库、环境保护数据库等;二是研究成果多,自主研究发布行业发展报告、区域分析报告、固定资产投资报告、宏观经济月报、金融市场月报等;三是数据服务能力强,形成了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监测预测、经济景气分析、中国区域监测评价、项目评审信息支持、银行业竞争情报、综合经济效益比较等监测分析平台。该信息平台主要面向宏观经济、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等方面提供动态信息、统计数据、研究报告和监测分析。目前,尚未针对审计相关业务领域形成专题化的信息知识支撑。

(五)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网站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网站以信息发布和展示功能为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发布智库成果,包括研究报告、研究简报、调研报告、智库著作、公开出版物等;二是发布科研动态,包括本院要闻、国际交流、财科观点、媒体访谈、知新大讲堂等;三是发布智库专家等信息,包括智库专家简介、研究生教育、博士后信息等。该网站尚无数据挖掘分析或共享应用等功能。

(六)中国知网科研管理大数据平台

中国知网有20余年文献 数据加工经验,其数据平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版权清晰、数据完整规范、持续稳定更新,涵盖中文学术成果、外文学术成果、世界专利资源、科研项目资源、获奖资源等,数据体量超过 10 亿条;二是实现了学术文献自动分类,已形成包括数据采集与收割、数据清洗、自动标引、数据归属、词典维护在内的常规文献数据标引流水线,对机构、作者、成果收录、学科分类进行自动标引;三是开发了面向学科情报分析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多阶动态主题模型的学科研究方向建模算法、主题演化与学科情报视角下的前沿热点时序挖掘算法、限定域知识挖掘的学科关联知识图谱分析技术等。该平台主要面向各学科开展常规知识分类和知识挖掘服务,在审计领域应用面临对审计学科及审计对象知识语义挖掘不精准的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文献信息和统计数据信息的归集、检索和共享等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已相对规范,部分高端智库和相关学术机构科研平台初步探索实现了文献信息的智能知识关联和挖掘检索等功能,但在审计领域文献信息的检索利用方面,还面临审计对象专业知识挖掘模型缺乏等问题。

审计科研信息平台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署有关信息平台情况

一是审计署专网有关信息平台。在“金审工程”三期项目统一规 划部署下,审计署专网加强审计信息平台建设,建成“审计知识管理”“中国知网审计专版”“中国经济信息网审计专版”“审计署专网网站”等应用,主要管理审计法规库、经验方法库、常见问题库、典型案例库等审计知识信息,以及审计相关文献、经济运行信息、审计署内工作资讯等,基本实现了按审计业务领域、重要审计事项、审计机关层级等维度的信息分类和查询功能。二是审计署互联网有关信息平台。在审计署网信办统一领导下,审计署有关单位逐步加大基于互联网的审计信息平台建设,建成审计署门户网站、中国审计数字在线网、企业舆情监测云平台等,主要发布审计机关资讯、审计公告/报告、法律法规、在线培训、企业舆情等信息,以多维检索、关联查询等功能为主。

(二)地方审计机关有关信息平台情况

目前,省级审计机关主要通过各自官网以专题专栏的形式,发布审计科研、职称评审、政策法规、培训课件、论坛研讨、审计文苑、史话知识、审计案例、学习园地等相关信息。其中,山西、内蒙 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湖南、广西、甘肃、西藏等10多个省级审计机关,在官方网站建有审计科研、审计学会、审计理论或审计知识等相关专栏,发布科研资讯、课题管理、科研成果等信息。

(三)审计专业有关高校审计科研信息共享情况

笔者通过访谈、查阅互联网和校内信息专网等方式,调研了南京审计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10余所高校审计科研信息共享情况。各高校普遍在官方网站发布有关科研资讯、课题管理或科研成果信息,通过校内专网可以访问本校自行采购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库、数据库等,还可以访问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及统计和考评等信息。

(四)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审计机关审计科研信息和科研成果未充分共享,一定程度上导致审计机关科研工作重复研究、低水平研究或研究主题分散等,影响了科研质量。二是审计学学科专家及审计对象业务领域专家前沿观点未及时追踪共享,审计专业有关高校尚未形成审计科研资讯、科研成果、教学课件或教学案例等互联互通的共享机制。三是研究型审计所需的专题知识信息未实现全面及时采集和统一共享,难以有效满足审计实践对审计知识信息全面、及时、准确的需求。

研究型审计科研信息平台建设路径

研究型审计科研信息平台主要是指以审计机关可公开科研信息和互联网公开数据信息挖掘利用为基础,具有研究性质和智能化功能的、为审计业务提供辅助信息支撑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路径可以分为三步:一是审计署专网嵌入统一归口的“审计科研”信息模块,二是建设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全国审计科研信息平台”,三是建设大数据智能分析的“研究型审计信息平台”。

(一)审计署专网嵌入统一归口的“审计科研”信息模块

为实现全国审计机关审计科研信息集中共享,可在审计署专网“审计知识管理分系统”内嵌入“审计科研”信息模块。一是归集全国审计机关科研成果,包括各级审计科研单位的研究报告,审计署重点课题、合作课题、青年课题、自设课题及其他课题报告,国外审计机关审计报告、国外审计期刊研究论文,审计青年论坛优秀论文、审计科研所博士后出站报告、优秀审计案例等。二是实现审计科研项目在线管理,包括实现审计署重点课题、合作课题、青年课题、青年论坛征文等线上发布、线上申报和线上评审等。三是模块开放对象,根据“金审工程”三期项目在省级审计机关的建设部署进度,逐步向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科研人员和审计业务人员开放使用。

(二)建设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全国审计科研信息平台”

根据2018年12月审计署办公厅印发的《审计科研工作2019—2022年发展规划》,“到2022年,促进建成一个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和省级审计科研机构,以及承担审计专业硕士培养的高等院校互联互通的审计科研信息平台”,可基于互联网建设“全国审计科研信息平台”。一是归集全国审计科研信息。通过科研单位报送、中国知网推送、互联网采集等方式,统一归集审计机关(含审计科研所、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审计专业院校、审计学学科专家的科研报告、科研资讯、科研人员信息等,并实现各级审计科研项目的统一发布管理。二是建立审计专业学位案例库。用于发布审计专业案例标准和案例库建设标准,组织案例征集、评选、入库和使用等。三是平台开放对象和方式。建议采用桌面版、移动App版、微信小程序版三端一体化开发方式,采用统一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建成后主要面向审计机关、审计专业院校和有关审计研究专家开放使用,由有关使用单位共同维护平台内容。

(三)建设大数据智能分析的“研究型审计信息平台”

为服务研究型审计工作需要,建设大数据智能分析的“研究型审计信息平台”。一是及时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相关专业领域重要论述。基于网络爬虫、文本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分财政、企业、金融、农业农村、资环、民生、大数据等专业审计领域,细分具体主题监测并进行知识关联,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所涉及地区、行业、领域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重要活动、重要文献等进行及时跟踪和系统梳理,为审计人员着眼宏观研究“国之大者”提供信息支撑,在具体审计实施中,真正做到“政治-政策-项目-资金” 这条主线的有机贯通。二是对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加强研判。定期选择若干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分析研判,顺着中央部门、省本级、市县基层开展全链条跟踪监测,对各环节采取的具体措施,如印发的重要文件、召开的重要会议、启动的重大项目、引发的重大事件等,开展系统性研究,为及时掌握被审计单位或地区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提出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项目库建议、研究审计重点事项和审计思路等提供信息支撑。三是对审计对象互联网信息进行监测预警。把审计工作做好,必须把审计对象研究好。根据审计业务需要,将审计对象区分为预算执行部门、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工程项目、公共资金、领导干部以及审计延伸对象等类别,以审计视角系统监测具体审计对象的正负面舆情、工商注册、重大诉讼或仲裁、接受处理处罚、招投标信息、资本市场动态等互联网信息,为了解掌握审计对象全貌、及时预警审计对象重大风险事项、发现和预判审计关注热点或潜热点等提供信息支撑。四是对审计理论前沿热点和专家学者观点进行追踪。运用文献智能挖掘及审计知识智能关联等技术,实现审计学学科及审计对象业务领域理论前沿热点和专家学者观点追踪机制,及时掌握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前沿研究情况,为审计人员加强学习积累、借鉴各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观点、联系审计实践形成自己的观点提供信息支撑。五是完善平台管理使用方式。平台基于互联网采集,基于审计署内服务器部署挖掘分析引擎和推送引擎,主要面向领导决策、审计业务人员审计实践和审计科研人员调查研究等信息需求授权使用。(作者单位系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来源:《审计观察》杂志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