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优秀教研成果资源展示服务平台

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04-09 12:30:50

摘要:文章主要梳理了我国2001年-2015年(15年)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的研究文献。我国这一时期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整的背景、调整的成效及问题、调整的标准和影响因素,并对当前的“后撤点并校”时代的文献研究作了介绍。通过梳理,认为研究对象可进一步增多、研究视角可更加多元化、理论研究可进一步加深,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加深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农村学校;学校布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从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始,随着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的大调整,我国学者们分别从教育学、社会学视角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相对显著的成就。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新进展,透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研究的不足与创新,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为篇名进行精确检索,查得2001年—2015年15年的时间里共发表文章203篇,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一年是2012年发文44篇,具体的检索结果如下表:
  
 
年份 篇数 年份 篇数 年份 篇数
2001 1 2006 4 2011 19
2002 1 2007 10 2012 44
2003 2 2008 9 2013 35
2004 1 2009 15 2014 27
2005 1 2010 20 2015 14
 
 
 
 
 
 
上表的论文中包含硕博论文17篇,期刊113篇,会议论文11篇,概括起来主要的研究有:
     一、教育学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研究
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麦昭阳(2002)在其文章中提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学校布局分散、教育投入不足、生源和师资缺乏、教育现代化滞后等问题,并提出通过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来解决这些问题[1]。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2003)曾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文章称学校规模小、布局分散是制约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2]
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课题组(2008)通过调研得出:学龄人口减少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客观要求,追求利益、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方便教育管理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预期和动力[3]
熊春文(2012)从政府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动因,他指出农民的离土趋向和学校布局调整可能带来的土地收益是地方政府大力进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原因[4]
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3)则认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将推动人口向城市流动,对拉动城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5]
可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在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育投入不足、学龄人口减少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学校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学校规模开始进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但随着调整的进行,布局调整的原因越发复杂化,部分地方政府仅仅着眼于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来获得土地收益和推动城镇化发展。
   (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效及问题研究
1.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效
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效,王书芳(2005)在其论文中指出:整合教育资源、发挥中小学教学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也是人们转变教育观念、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然结果[6]
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课题组(2008)研究表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7]
    2.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问题
徐吉志(2005)认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给国家、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也使得被兼并的学校增添了新的困境:财政投入加大、农民负担加重、学生上学的安全隐患增多、教师压力增大等[8]
庞丽娟等(2005)系统地归纳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产生的问题:(1)农村学生上学路程远、道路不顺畅,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2)学生上学的费用增加,父母经济负担加重;(3)寄宿学校的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问题突出、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4)中心学校学生超额、教师工作量增加,教学质量难以提高;(5)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损伤了部分农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对学校的感情,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9]
近几年,学者们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问题集中在了对学生学业成绩方面,贾宏勇(2014)研究表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得到提高,相反,很多学生因转学造成心理不适,学习成绩难以提高[10]
从研究者的研究来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扩大学校规模效益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学生成绩下滑、教师压力增大、家长经济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
    (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和学校布局影响因素研究
针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出现的问题,学者们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和学校布局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王远伟(2008)运用问卷法和田野调查法分析了中西部六省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情况,根据学校的不同类型和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提出了适合不同学校合理布局的标准,他的方案中采用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学校规模、班级规模和学校班级数量作为指标[11]。邬志辉(2010)认为学术界提出的标准过于理性和静态,难以指导复杂的农村实际问题,进而提出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12项约束条件和“底线+弹性”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设计模型,并对农村学校的关闭合并标准和农村学校的新建扩建标准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12]
对于学校布局的影响因素而言,余海波(2001)在其文章中指出,学校布局受人口、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环境以及学校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3]。石人柄(2003)认为学校布局的变动受人口变动的影响[14]。赵丹、范先佐(2012)运用田野调查法对中西部6省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区位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人口分布及变动趋势、学生上学距离及受教育状况[15]
可见,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问题,无法找到一个放之四海皆宜的标准,但学术界对此已有一定的重视和研究,在当代转型期的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问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关于学校布局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已达成共识,即受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四)“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教育路在何方
“后撤点并校”时代即农村学校“空壳化”与城镇学校“大班额”并存的时代,如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撤并小规模学校,就很容易忽视边缘弱势群体应有的教育权益。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探寻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恢复农村小规模学校成为当代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探寻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方面,杨东平等(2013)认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应秉承实事求是的价值观,重视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办学,回归平民教育和生活教育,重新启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16]。杨成明等(2014)在其文章中指出,“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地区教育应注重地区调研和科学预测,营造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性、科学性的氛围,促进政策评估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估结果的可靠性[17]
对于恢复农村小规模学校,杨兰等(2014)认为,人们对大规模学校的期待价值掩盖了小规模学校的价值所在,小规模学校具有巨大的价值优势,可以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质量、采取多元教学模式和多方办学的途径恢复小规模学校[18]。雷万鹏等(2014)研究表明,教育资源过多的集中在大规模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生存力和发展力不佳,运行乏力[19]。当前农村教育呈现非均衡的发展态势,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不容乐观。
总体而言,近期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对社会稳定、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影响以及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路径探析方面。
    二、社会学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刘铁芳(2009)把乡村学校比作乡土文化的精神绿洲,乡村学校的消失将带来乡土文化的解体,进而导致乡村少年精神的荒漠化[20]。邬志辉等(2011)在分析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后指出,没有学校的乡村在百姓心目中变成了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农村学校的消失也阻碍了乡土文化的延续,加剧了乡村社会的荒芜[21]。秦玉友等(2014)从社区、家庭、学生三个层面分析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代价,从社区层面看,农村学校撤并导致学校与社区的交流频率降低、疏离感增加;从家庭层面看,现实的家庭完整性受到冲击,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在校寄宿,与父母的亲情被无情的隔断;从学生层面看,学生家庭认知不良,参与社区社会活动减少,新的学校环境难以融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22]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主要集中在对文化传承的担忧、对乡村社会发展的思考、对教育公平的重视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反对盲目撤点并校,主张保护小规模学校。
  •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通过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文献研究的梳理和考察,笔者发现,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了较为系统和多元的发展,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研究和探讨。
  • 增加研究对象的多样性
    从研究对象来看,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学校这一整体,虽然也有学者以学生为研究对象,比如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上学距离等,但把撤并学校的教师、中心学校大班额班级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的还比较少。对于学校后勤保障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农村女童教育等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中应适当增加对这些群体的研究,以便更好的改进当前的研究。
  • 采用多元化的研究视角
    当前的研究主要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研究的,虽然也有过关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一些研究,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另外,从心理学、人口学、地理学等视角所做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政府、学校、家长、学生等多个主题因素,而和这些主题有关的学科领域不仅仅是教育,我们不能从教育而谈教育,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联系的,因此,可以通过多视角的方式加强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
    (三)加深对理论基础的研究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实际成效性的研究居多,理论基础性的研究过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未来的研究可以借助地理学关于地理布局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论性的研究。
  • 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丰富研究结论
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对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大部分文献仅仅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缺乏实证性的调查,仅从问卷数据看数据,没有切切实实以全景式研究进行深入调查过,没有触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总体来说,目前对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文献重复翻译的基础上,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或想象所做的研究和分析,没有实证性的分析成果,所以致使现在的研究成果丰富,但结果尚不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麦昭阳.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2(5):39-40.
[2]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3(1): 30-31.
[3][7]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课题组.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目的和成效—基于中西部地区6省区38个县市177个乡镇的调查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121-127.
[4]熊春文.再论“文字上移”: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近期观察[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2-35.
[5]21世纪教育高峰论坛:我国每小时消失4所农村学校[EB/OL] http://www.21cedu.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8&id=3227.
[6]王书芳.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丽水市部分乡(镇)学校实行“撤、扩、并”后教育状况调 研[J]. 丽水学院学报,2005(8):98-102.
[8]徐吉志.对当前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深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5(23):27-28.
[9]庞丽娟,韩小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学报 2005(8):90-96.
[10]贾宏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14(2):52-59.
[11]王远伟,钱林晓.关于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36 -140
[12]邬志辉.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问题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40-149
[13]余海波.合理调整布局,提高办学效益---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办学的一条有效途径[J].学术探索,2001,(5),60-62.
[14]石人柄.我国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人口研究,2003,(5)49-58.
[15]赵丹,范先佐.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农村教学点撤并的影响因素分析---区位理论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8-22.
[16]杨东平,王帅.从网点下伸、多种形式办学到撤点并校——徘徊于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农村义务教育政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0):25-34.
[17]杨成明.“后撤点并校时代”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4(4):9-17.
[18]杨兰,张业强.“后撤点并校”时代小规模学校的复兴[J].教育发展研究,2014(6):68-72.
[19]雷万鹏,张婧梅.构建公正的学校撤并程序——对民众参与度和满意度的实证调查[J].全球教育展望,2011(7):76-73.
[20]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4.
[21]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 2011(7):22-30.
[22]秦玉友,曾文婧.农村学校撤并的社会代价反思.教育发展研究.2014(10):39-44.